三条红杠杠,Esprit。
曾经,它让邢李原成为全球前五百大富豪,继而迎娶林青霞,走上人生巅峰;
曾经,它的门店超6000家,总市值一度超过1300亿港币,净利润创下64.5亿港元的历史记录;
后来,它被持股44%的邢李原抛空股票套现,辞任CEO和董事会主席,共套现214亿元;
如今,它连续十几年的双位数增长变成每年净亏损数十亿港币,市值不到鼎盛时的十分之一。
是什么造成Esprit如此巨大的反差?
库存金额近17亿港币
最新数据显示,Esprit的库存金额近17亿港币。
为了处理整个公司积压的库存,Esprit常年都在打折,一来就是个对折甚至3折,永不停止的打折直接毁灭Esprit的品牌价值。Esprit成为消费者心中不断打折的便宜货,新款也变得无人问津,陷入不断的负面循环。
又是什么造成Esprit库存巨量积压?
批发业务仍占到一半多
纵观Esprit的成长史,主要是靠批发建立的版图。至今,批发业务仍占到一半多,周期长的订单占有的比例偏高。这种代理加盟的方式成效固然显著,但是渠道的不可控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库存积压。
作为批发源头,Esprit不光要准备大量的产品库存为代理商调拨和补货,一旦代理商无法消化掉所进的货,Esprit还要负责一定的货品回收工作。
同时,由于忽视供应链建设,过度依赖批发,也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货品周转周期3个月左右
传统的Esprit从设计到原料采购,再根据分公司和代理商的订货订单进厂生产、配送补货、最终上架销售,往往需要花费的时间长达9个月。设计新品和开订货会是Esprit做得最多的工作。
Esprit尝试过转型,聘请了出自ZARA母公司Inditex的马浩思担任CEO,想复制一个ZARA出来。但是经过改革,Esprit的产品从设计到上架依然要花费3个月左右。货品周转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是缩短了,整个的生产和销售流程还是无法完全掌握。
相比于竞争对手ZARA,ZARA只需要几天时间,就可以把在电影或其它媒体中出现的新流行元素和在时装秀上顶级服装设计大师的创意产品模仿出来,再过两周,新设计的衣服就能出现在商店的货架上了。
Esprit与ZARA、H&M这些快时尚巨头小量生产,爆款补货的高库存周转率方式相比,依然遥不可及。
货品周转效率高低决定库存的高低。小量生产,柔性快返,4-6周的货品周转周期是未来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柔性供应链,提升货品周转效率是品牌走向新零售,走近消费者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