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淘宝开始部分打通微信支付与企业微信,这是倡导平台互通以来“里程碑式”的转折,从“建墙”走向“拆墙”势不可挡。
在这种竞合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当流量的红利不再,过去仅仅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开始捉襟见肘,中心化的平台变得越来越臃肿;当旧规则下无法凭空变出新增量,零售商家们不约而同转身,选择到私域中去,做去中心化的生意。
01 零售的去中心化演变
什么是去中心化?
维基百科的解释,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生产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例如从Web1.0到Web2.0时代, 网络平台的内容从曾经由专业的网站和特定的人群所生产,转变成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作的结果。
同样是去中心化,如今的零售行业也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
在传统电商时代,主是以淘宝、天猫、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为中心。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商家想要销售产品,还是消费者想要网络购物,都无法避开平台。这个时候的商业模式是高度中心化的。
到了2011年,微信正式上线,大量“微商”开始出现在朋友圈,这个时候的消费者在购物时开始不再依赖于平台,转而开始寻求朋友圈里 “专业”人士的建议。
再到后来的社交电商、直播电商时代,伴随拼多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带货平台的涌现,每一个人在消费商品的同时都有了再次传播商品的能力,为更多的人推荐这个产品。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微店”。
这样的变革也发生在线下,一边是以永辉、大润发、家乐福为代表的传统商超近年来闭店不断,另一边是零食折扣店、奥莱店、仓储会员店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渠道碎片化、去中心化成为大势所趋。
显而易见的是,在零售去中心化之后,我们几乎能够在任何一个场景,通过任何一个对象,以任何一种方式进行购物。
这个时候,零售行业,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仅仅只是以线下为主体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虚实结合,线上和线下、全域、全渠道完美融通的存在。
02 构建去中心化的品牌私域运营体系
当去中心化的浪潮开始盛行,那零售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变化?有哪些方向可以参考?
一是建立平台去中心化的私域运营。如今商家往往都在多平台运营,但商家有一个误区是把所有平台的消费者等同于同一类消费者,看作是一类消费习惯、需求和认知,事实上现在是千人千面的消费市场,消费是分层、平行碎片化的,有的人习惯以京东为主战场,有的人习惯去淘宝,去抖音、快手看直播买货的也有一群人。
品牌方应该充分研究平台,去建立平台对应的“人货场”的优势,要有所侧重,而不是一把抓;针对不同人群,精准匹配千人千面的营销计划,给不同平台的消费者不同的优惠活动和玩法,使各平台的用户在对应平台上,通过多种触达方式,形成营销触达闭环。
二是建立品牌-门店-消费者的去中心化运营。过去的传统模式是品牌商、渠道商、门店各自分离,基本是各玩各的。现在需要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一起更好的经营好私域用户。
以前, 品牌商距离消费者太远了。实际上,门店才是离消费者最近的流量入口和经营阵地。未来,零售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需要赋予实体零售更多智慧连接的方式,把品牌商与渠道商的数字化会员体系打通,让总部可以连接每一家店、每一个导购,并赋能一线导购完成对消费者的去中心化运营,这样才会发挥出最佳的市场价值。
三是建立产销协同的产业互联网。只有真正让前端的零售与后端的生产制造、供应实现无缝连接,深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需求和供给模式,这样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